今年6月,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科收治了一名17歲“肚子脹痛”的男孩。父母以為是吃壞了肚子,結果兩三天都沒緩解,還伴隨著發燒的情況。
醫生檢查發現,能摸到男孩腹腔內有雞蛋大小的不規則腫塊,感覺不妙。檢測CT顯示回盲部團塊、腸梗阻。然而,經過一項一項的檢查排除,入院第3天腸鏡,結果——結腸癌!

醫生表示,這位17歲男孩已經是結腸癌晚期,存活時間可能只剩半年,手術機會也沒了.......
在人們的一般認知里,身患癌癥的大多都是老年人,年輕總與健康對應,所以青年與癌癥的遭遇,總會給人難以接受的巨大錯愕感。
現在,經常有人會問:為什么年輕癌癥患者好像越來越多了?

確實,很多人身邊都有不少患癌的年輕人,80 后,90 后,甚至 00 后。新聞上也經常看到年輕明星因為癌癥去世的消息:

趙英俊,肝癌,43 歲

羅京,淋巴瘤,48 歲

傅彪,肝癌,42 歲

梅艷芳,宮頸癌,40 歲

姚貝娜,乳腺癌,33 歲
所以,中國的癌癥正在“年輕化”么?
我們每個人,又能為自己和家人,做些什么呢?
的確,癌癥和年齡有很大的關系,老年人患癌概率遠高于年輕人,多數癌癥患者都在 60 歲以上。
但是,據我國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,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,從 2000 年到 2013 年,20歲~39歲的年輕人中,腫瘤發病率增長了近 80%,癌癥的日趨年輕化在不知不覺中,已漸漸成為不可辯駁的趨勢。

另外,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和評估研究所(IHME)的監測數據顯示,中國的癌癥呈現出的特征是:既在“老齡化”,又在“年輕化”!

可以看出,從1990年到2017年,老年癌癥患者比例在不斷增加,年齡越大,發病率越高,呈現出“老齡化”特點。
另一方面,多種癌癥類型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在持續提高,15~49歲人群的患癌比例也從0.35%增加到0.89%,且5歲以下兒童患病率直接提高了2個百分點,成為各年齡段中增長比例最高的。
人的身體機能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喪失部分功能,免疫力下降,老年患癌人數增多,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。
但另一方面,我們也不能忽視年輕人癌癥風險在增加這個事實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乳腺癌、結直腸癌這兩種和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癌癥,不僅發病數量在增加,發病年齡也越來越早。
下圖是某研究中發現的乳腺癌各個年齡段的發病趨勢,很明顯,從 2000 年開始,40 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在持續增加。
還有研究發現,即使到了相同年齡,不同年份出生的女性,乳腺癌風險也是持續升高的。60 后比 50 后風險高,70 后比 60 后風險高,80 后比 70 后風險高,90 后比 80 后風險高。
同樣是到了 50 歲,你患上乳腺癌的風險比你媽媽、你外婆 50 歲的時候都要高。
這意味著,中國的年輕女性,更需要注意乳腺癌的預防和篩查。

專家指出,癌癥越來越年輕化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,包括遺傳、環境、飲食等等,不可一概而論。
比如就環境因素而言,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空氣、水源、土地等種種污染,均可引起癌癥的發病率增加。
而就個體而言,當代年輕人經常加班、熬夜、作息不規律,都容易過度疲勞,導致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。又加上工作、生活中壓力大,煩憂多,使得精神長期處于焦慮狀態,甚至失眠、抑郁,這些綜合因素都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,給癌癥的發生創造“可乘之機”。

在飲食方面,年輕人時常有三餐不規律的情況,且普遍偏好各種口味重的食品。熏制、燒烤、油炸的烹飪方式,高油高脂、高鹽高糖以及各類化學添加劑,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生率。
比如結直腸癌的年輕化,就跟生活飲食習慣(蔬菜少、加工肉多、吸煙飲酒等)密切相關。
國際抗癌聯盟提出,1/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,1/3的癌癥如能早期診斷是可以治愈的,1/3的癌癥可以減輕痛苦,延長生命。因此,大家不必談癌色變。
防癌,應該貫穿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需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也要重視癌癥的早預防和早發現。

每個年輕人,都可以從現在開始,在生活中做出一點點小改變。

對于少數那些更有可能年輕患癌的特殊人群(例如家族遺傳者),要遵從醫囑,給自己特殊的防控措施。
比如家族中多人年輕時就患胃癌,考慮存在遺傳型胃癌基因攜帶時,就要提早在年輕時進行胃鏡檢查。
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
拼搏奮斗之余
記得要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哦